光電化學分解水是實現(xiàn)太陽能制氫的可行途徑,而提高制氫效率是目前相關研究的熱點與攻關方向。紅外光雖然占太陽能總能量50%,但受限于大部分半導體材料的帶隙寬度,其能量往往不能被有效利用而浪費。
利用紅外光實現(xiàn)光電化學分解水是提高產氫效率的可行策略。為此,我校材能學院20級研究生馬聯(lián)柯和19級本科生陳庭超等同學在導師馬信洲博士指導下,制備了NaGdF4:Yb3+,Er3+|BiVO4|Cu2O光陰極(圖1a)。首先通過水熱合成法制備了NaGdF4:Yb3+,Er3+納米晶體,用于將近紅外光轉換為具有更高能量的可見光。隨后通過電沉積將NaGdF4:Yb3+,Er3+納米晶體和BiVO4分散于Cu2O內。通過設計這樣的電極結構,由NaGdF4:Yb3+,Er3+納米晶體產生的可見光能被Cu2O有效吸收(圖1b)。而分散的BiVO4與Cu2O形成大量微區(qū)內建電場,實現(xiàn)高效光生載流子分離。光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復合光陰極對近紅外光有良好響應,產生的光電流密度比純的Cu2O增強了40倍,高達 -0.5 mA cm?2(圖1c)。
圖1 (a)NaGdF4:Yb3+,Er3+|BiVO4|Cu2O光電極的截面圖;(b)NaGdF4:Yb3+,Er3+|BiVO4和NaGdF4:Yb3+,Er3+|BiVO4|Cu2O的發(fā)光光譜與吸收光譜;(c)不同Cu2O基光電極的線性掃描伏安曲線。
該研究工作以“Yb3+, Er3+ co-doped NaGdF4/BiVO4 embedded Cu2O photocathodes for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reduction with near infrared light ”為題,在線發(fā)表于Applied Surface Science期刊(JCR一區(qū),影響因子6.7)。馬聯(lián)柯為論文第一作者,陳庭超為第二作者,馬信洲博士為通訊作者,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第一署名單位。
(材料科學與氫能學院)
Copyright 佛山大學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網站試運行中,如您發(fā)現(xià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email protected],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