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人文與教育學院青年教師學術(shù)沙龍活動在孔安道一樓會議室舉行。這是繼10月19日學校召開人文社科項目申報動員會后,人文與教育學院為了營造良好的學術(shù)氛圍,激發(fā)青年教師科研熱情而推出的舉措之一。沙龍由人文與教育學院科研副院長莫運平教授主持,主講人為中文系年青教授蔣書紅博士。人文與教育學院45歲以下教師及語文教育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蔣書紅教授基于學院青年教師學科歸屬多樣,一些年青教師對如何做科研認識還比較模糊,專門做了以“青年教師如何做科研”為主題的科研輔導。他提出青年教師應先強化自己的科研意識,先有科研意識,才會有科研行動;有科研行動,才會有科研成果。其次,蔣書紅教授結(jié)合他個人做科研的親身經(jīng)歷就“如何采取有效的科研行動”給參會人員提供了十條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設(shè)性的意見。這十條意見可以簡稱為十多:多看論文、多買書、多參加學術(shù)會議、多參與項目、多做筆記、多動手、多投稿、多種途徑發(fā)表科研成果、多積累學術(shù)人脈、多借力。隨后,他強調(diào)在做科研的過程中要講究科研方法,并就論文寫作、著作出版和項目申請三類科研工作應采取的科研方法與參會人員分享。
講座最后,蔣書紅教授還就職稱申報的有關(guān)問題作了詳細講解,勉勵各位青年教師積極投身于科研工作,矢志不渝,勤奮耕耘。
莫運平副院長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jié),他在總結(jié)2017年學院科研項目申報與立項情況的同時對2018年的科研項目申報工作進行了動員。他指出,學院的各個年齡層次的教師在我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shè)目標的引領(lǐng)下,他們的科研興趣越來越濃厚,科研成果也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學院的標志性科研成果還很欠缺,學院的科研要上一個臺階必然是要有賴于青年教師這支科研力量的。他同時也指出類似的青年學術(shù)沙龍還會不定期地舉辦,學院會不遺余力為青年教師的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提供多種平臺,以促進青年教師科研的快速成長。
(文/龔成 圖/羅芳 審稿/莫運平)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