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非常濃厚,,故鄉(xiāng)在哪里,,我們的根就在哪里。不知不覺,,我離開家鄉(xiāng)也十多年了,,但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仍常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讓我無法忘懷,。
每年的清明節(jié),爸爸總會叫上一家人一起回鄉(xiāng)祭祖,。其實啊,,清明的開端,早在清明節(jié)的兩到三天前就開始了,,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門口,、陽臺上插上清明柳,保佑家宅平安,。奶奶會提前把米拿去打磨成漿,,用來蒸松糕。記得小時候我常伏在灶前,,期待著鍋里的米漿加熱發(fā)酵,,喜歡看著木鍋蓋在水蒸氣的推動作用下歡快地跳動,似乎在提醒著我——松糕快要熟了,,快要熟了,!奶奶再在上面鋪幾顆花生米,那軟綿綿的口感,,甜甜可口的味道,,怎一個好字了得!
祭祖的儀式一般在午飯后進行,,奶奶會準備好一大籮筐的祭祀用品,,里面包括元寶、香燭,、鞭炮,、甘蔗、米飯,、蘋果,、酒水、燒肉,。掃墓祭祖,,在佛山這邊也叫“拜山”,,顧名思義,是要到山上埋葬先人的地方去掃墓,,一家人也可以趁著美好春光,,踏青出游。這時候,,爸爸就會和我們說起家族的歷史,,“我們呀,本來是南海人,,太公因為生活所迫,,舉家遷到三水定居,從事……”我和弟弟都認真的聽著,,都渴望了解自己祖輩們的生活,,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
來到祖先的墳前,,就要開始忙碌了,,只見爸爸先挽起衣袖,左手抓起一把雜草,,右手拿著鐮刀,,“咔嚓咔嚓”地清理墳前的雜草,晶瑩的汗珠順著爸爸的兩鬢滑落下來,。叔叔拿著鐵鏟先用力鏟到泥土里,,再把多余的泥土運走,重新培土,、修整墳?zāi)?。奶奶忙著把祭祖的果品整理好放在墳頭,媽媽們忙著點上香燭,,我和弟弟也幫忙找一些帶有青草的泥塊,,用來壓著墳頭上的紙錢。拜祭的順序也是有講究的,,先從父親,、母親開始,接著是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依次上香,,告訴祖先自己來年的心愿,也寄托哀思,緬懷先烈,,帶著滿滿的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
拜完祖先后,我們會在祖先的墳頭吃甘蔗,,吃完把蔗渣扔在那里,,讓祖先知道我們來看望他了,,希望他保佑子孫后代像甘蔗一樣節(jié)節(jié)高升,。之后還需要在墳前燒鞭炮,望著這新修整的墳頭,,一個個鞭炮盡情地噼里啪啦地燃燒自己,,紅紅的炮仗衣又重新落到墳前,像是鋪上了大紅的地毯,。我想,,太公泉下有知,看到子孫后代們生活得還不錯,,一定會很高興的,。恍惚間,,我似乎看到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白霧繚繞的西江上,撒網(wǎng)捕魚,,瘦骨嶙峋的黝黑的臉上突然咧開了笑容,,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在外求學十多年,看著家鄉(xiāng)從?;~塘的自給自足,,變成了現(xiàn)在的工廠濃煙滾滾,不免心痛難受,。在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的今天,,家鄉(xiāng)早已物是人非了。但父輩們?nèi)匀徊晦o辛苦地堅守著這清明祭祖的習俗,,堅守著他們的根,,我聽見爸爸在墳頭上嘀咕:“我會回來的,我一定會回來的,!”
家鄉(xiāng)就像一個放風箏的人,,線的這頭是這一片讓人熱淚盈眶的土地,線的那頭就是出門在外的游子,,它永遠地牽連著在外游子的心,。但愿家鄉(xiāng)人在開鑿金山銀山的時候,也要保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守住我們熟悉的自然風貌,,保留我們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呵護我們這份彌足珍貴的鄉(xiāng)愁。
(本文為非遺研習社二等獎?wù)魑模?span>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