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夯實文學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推動中國語言文學重點培育學科的內涵式發(fā)展,由人文與教育學院、佛山嶺南文化研究院共同主辦、人文與教育學院學工辦協辦的人文與教育學院大講壇第二期于10月26日晚在河濱校區(qū)開講。此次活動邀請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宋俊華教授主講《從“至情版”到“青春版”——《牡丹亭》的建構、重構與解讀》。人文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莫運平、中文系主任謝敏玉與多名中文系教師,以及150多名學生到場聆聽。講座由莫運平副院長主持。
宋俊華教授從當今戲曲表演就座率差但昆曲《牡丹亭》卻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談起,指出從湯顯祖“至情版”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經歷了從建構到重構的歷程。他認為,湯顯祖以“至情”反理學,打破生死界限,以“意趣神色”為創(chuàng)作理念,以情為核心,歌頌人性解放的理想,使得“至情版”《牡丹亭》在當時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盛況空前,建構昆曲經典。而面對當今時代的文化焦慮,白先勇把昆曲作為一個切入點,選用年輕靚麗的演員,以青春的愛情故事表演給年輕的觀眾看。“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昆曲所特有的樸素典雅風格的基礎上,以青春的理念賦予昆曲新的生命力,在時代的潮流中重構經典。宋教授聲情并茂的演講使在座師生認識到,經典是古老又是年輕的,古不能成舊,新不能離本,經典的傳承必須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時代潮流的激蕩中不斷再創(chuàng)新,賦予其新鮮的活力。在最后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宋教授就師生提出的“粵劇的創(chuàng)新該如何去迎合時代的發(fā)展”等問題一一作出回答。莫運平副院長代表主辦方對宋教授蒞臨我校講學表達謝意,并鼓勵在座學生多讀經典,領悟其中的精華,繼承和弘揚文學經典中的美學精神,培養(yǎng)自己文化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附:宋俊華教授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遺產》主編。曾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廣東省高等學校第六批“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yǎng)對象等;出版《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專著多部。
(人文與教育學院)
Copyright ? 2018 人文學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