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建國70周年倒數(shù)第26天–改革開放
文章發(fā)表于:2019年09月05日
改革開放
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自此,黨中央逐步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會議也拉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帷幕,中國開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農業(yè)體制改革
1978年11月,安徽鳳陽小崗村冒著巨大的風險,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手印,開始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揭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序幕。而后,中央大力推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人民勞作的積極性,使中國的糧食產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小崗村從而成為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發(fā)源地。
經濟政策形成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并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qū),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經濟特區(qū)的確定,開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開始迅速的發(fā)展,尤其是深圳,從改革開放前的一個小漁村變成如今的國際大都市,曾有著“三天一層樓”的傳說。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創(chuàng)建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的進程。
解放思想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發(fā)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依靠理論界、新聞界和從事實際工作同志的緊密配合,這場討論終于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作了理論和輿論上的準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歷史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fā)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在世界風云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xiàn)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第二: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第三、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xiàn)三個偉大轉變,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改革開放使中國如巨龍般騰飛,如今傲立于世界,在現(xiàn)在這個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們大學生也應砥礪奮進,為建設富強的祖國添磚加瓦。
編輯:電信團委實踐部
初審:黃鎧乘
復審:錢慧 劉玉剛
終審:曾卓洪
下一篇: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2019年分團校培訓暨19級新生班主任助理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