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桑園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fā)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xù)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2020年12月11日,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王兮之教授帶領學院學生前往“圍中一燕”煙橋古村研學,。
桑園圍專家陳彥文講解煙橋村由來,,明代正統(tǒng)十四年(1450年)煙橋村正式建村,,因布局如一展翅飛燕,舊稱燕橋村,。村口長木橋原名“燕橋”,,因終年水汽蒸騰,霧氣繚繞,,景色清麗飄逸,,清乾隆年間已有“煙橋”之稱,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為“煙橋村”,。
國家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中心特邀顧問專家陳彥文做講解
煙橋,由3條長長的木板組成,,中間的木板是一塊柚木,,當水位升高,小艇和船只無法穿過時,,這柚木可以抽起來,,騰出空位讓船經過。民間有言,,不走煙橋枉來煙橋,。
師生走煙橋
村內流傳著這么一句話,“一入煙橋,,必行正道”,,據(jù)《煙橋史話》記載,這話中所說的“正道”就是“煙橋正道”,。
在導賞員“鷹叔”(何忠鷹)的帶領下,,我院師生走過“煙橋正道”,斑駁的墻面上,,煙橋村民為每一次大洪水,,都留下了“姓名”,,災劫過后的他們,,又一次樂呵呵地重建起了自己的家園,,即使在洪水水位線高達四米的甲寅水災之后,仍然不忘為它簽名留念,。正如牌匾上的“正道”二字一般,不問往事,,但行正道,,是煙橋村民世代繼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鷹叔”講解“煙橋正道”
研學之旅走到終點,,是煙橋村最著名地景點“國事榕”,,這幾株需數(shù)人合抱的高大榕樹,,其實只是一株主樹延伸出來的子子孫孫,煙橋村民以傳統(tǒng)的“以竹子引須”之法人工形成高大的氣根,,以記錄當年大事,。抗日戰(zhàn)爭勝利,,香港回歸,,澳門回歸,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煙橋村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國家的繁榮發(fā)展之路樹立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生態(tài)豐碑。
“國事榕”
我院王兮之教授受電臺邀請向廣大聽眾介紹煙橋灌溉工程文化,,我院莊輝艷同學也向廣大聽眾分享了自己的研學感受,。
王兮之教授、莊輝艷同學參加電臺節(jié)目
“圍中一燕,,正道煙橋”,,飽含著對桑園圍灌溉工程的敬畏,對煙橋村精神文化傳承的崇敬,,我院師生結束了研學之旅踏上了歸途,。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云鵬曾說過,桑園圍的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系統(tǒng)開展桑園圍水利文化研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遺產和文化的起點,。這次研學之旅也不會是我院師生參與桑園圍工程普及建設的終點,“一入煙橋,,便行正道”在學習吸收煙橋村民樂觀而堅韌的精神文化后,相信我院師生會在后續(xù)的學習強化自身之后,更深化且更有意義的參與其中去,。
合影留念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版權所有 ? 佛山大學 粵ICP備05008830號-1 粵公安網備 440604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