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xiàn)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倘若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能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jù)。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占據(jù)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于“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墻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xiàn)自己獨特的個性。
這種心理效應會妨礙我們正確認識自我,因此學會客觀真實地面對自己,培養(yǎng)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及敏銳的判斷力對于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判尤為重要。
2.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Flywheel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這就是“飛輪效應”。
萬事開頭難,嶄新的大學生活讓一些同學感到不適應,各種活動和課業(yè)挑戰(zhàn)著我們的承受應對能力。其實,只要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把握好新的節(jié)奏,忙碌的大學生活也會充實地、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然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運籌帷幄。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屬于心理學范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男女朋友之間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光環(huán)效應。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yōu)點,沒有一點點缺點。基于這種效應,我們不難理解,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自我,培養(yǎng)交際技巧和素養(yǎng)。
同時,我們也要避免它帶來的弊端: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征,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
2.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3.它把并無內在聯(lián)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征聯(lián)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征。
平時遇到問題或矛盾,我們需要全面考慮,相互溝通,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經(jīng)營自己的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