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學院:
第十五屆“挑戰(zhàn)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將于2019年舉辦。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培養(yǎng)我校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課外學術科研活動的積極開展,,發(fā)現和培養(yǎng)一批在學術科研上的優(yōu)秀人才,同時選拔優(yōu)秀作品參加2019年全省,、全國“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經研究,學校決定舉辦第十三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活動,,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競賽宗旨
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chuàng)新,、迎接挑戰(zhàn),。
二、組織單位
組 長:許曉珠
副組長:鄧曉海 余俊渠 古廣靈 王向東 黃新雨
組 員:束漫漫 梁燕云 林貴忠 張福英 曾卓洪 楊光群 朱煥輝 謝燕嬌 黃 武 劉碧容 曾強 羅小蘭 朱四光 陳樂平 黃愛萍
李帶成
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團委
主 任:鄧曉海
副主任:束漫漫 梁燕云
成 員:校團委老師 各學院團委書記 校團委科技部學生干部
三,、參賽對象
我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或研究生。
四,、申報要求
(一)申報作品分為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fā)明制作三大類,。所以作品均要以學生為主設計并撰寫完成,,可參加展示,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先進性,、理論性和現實意義。申報參賽的作品必須是2019年7月1日前兩年內完成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或社會實踐活動成果,。
(二)作品申報形式
1,、個人申報:申報者必須承擔申報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鑒定證書、專利證書及發(fā)表的有關作品上的署名均應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須是學生且不得超過兩人,。
2、集體申報:凡作者超過三人的項目或者不超過三人但無法區(qū)分第一作者的項目,,均須申報集體作品,。
申報集體作品的團隊,可跨學院 ,、跨學科,、跨專業(yè)、跨年級組成項目研究團隊申報跨學科,、跨專業(yè)項目,,集體作品總作者數不超過8人??鐚W院,、跨學科申報的項目。由集體項目團隊負責人向所在學院申報,,作品可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進行設計,并由學生獨立撰寫成,。
3,、畢業(yè)設計和課程設計(論文)、學年論文和學位論文,、國際競賽上獲獎的作品,、國家級獎勵成果(含教育部、科技部,、團中央等主辦單位參與組織的其它全國性競賽獲獎作品)等不能申報,。
4.作品類別:申報類別分以下三類。
(1)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限本科生申報),。本類項目主要是針對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前沿問題的探索和研究,,要求具有較強的前沿性和學術性。作品分類如下:A.機械與控制(包括機械,、儀器儀表,、自動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B.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電信,、通訊,、電子等);C.數理(包括數字,、物理,、地球與空間科學等);D.生命科學(包括生物,、農學,、藥學、醫(yī)學,、健康,、衛(wèi)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學、化工,、生態(tài),、環(huán)保等)。
(2)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本類項目主要是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通過實證調查,分析得出具有較強可行性,、前瞻意義的對策或建議,。本類項目限定在哲學、經濟,、社會,、法律、教育,、管理6個學科內,。
(3)科技發(fā)明制作。本類項目主要是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明創(chuàng)造,,要求作品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和轉化前景??萍及l(fā)明制作類分為A,、B兩類:A類指科技含量較高、制作投入較大的作品,;B類指投入較少,,且為生產技術或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fā)明,、小制作等。作品分類同自然科學類別學術論文A一E類,。
5. 2018年攀登計劃的重點項目,、學生以第一作者在各類核心期刊發(fā)表或已有科技發(fā)明專利的優(yōu)秀學術科研成果直接進入終審決賽,且不占用學院參賽作品分配數,,需提交作品參加學校復賽,。2018年攀登計劃的一般項目要求必須參加復賽,占學院參賽作品分配數。
6.每個學院提交的作品不超過13項,,其中研究生的項目不超過2項,。
五、評審標準
評審以參賽作品的科學性,、學術性,、先進性和現實指導性為基礎標準,其中,,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側重考核基礎學科學術探索的前沿性和學術性,,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側重考核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熱點難點問題的結合程度和前瞻意義,科技發(fā)明制作側重考核作品的應用價值和轉化前景,。
六,、獎項設置
1. 競賽按不同組別、不同類別評出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頒發(fā)榮譽證書(只列前三位的指導老師)及獎金,。
獲獎數量的設置為,,各學院報送總數的50%為入圍獲獎作品,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占入圍數的10%,、20%,、30%、40%,。參賽的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科技發(fā)明制作三類作品分設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獲獎數與其入圍作品數成正比例,。
2.以作品獲獎數為基礎,,以參賽學院為單位計算團體總分。設“挑戰(zhàn)杯”一個,,授予團體總分第一的學院,;設“優(yōu)勝杯”兩個,授予團體總分第二,、第三的學院,。
“挑戰(zhàn)杯”、“優(yōu)勝杯”評選以學院為單位,,按團體總分計算,,計分辦法如下:特等獎得100分/項,一等獎得70分/項,,二等獎得40分/項,,三等獎得20分/項。如遇總積分相等,,則以獲特等獎的個數決定同名次內的排序,,以此類推至三等獎?!疤魬?zhàn)杯”給予獎勵1000元,,“優(yōu)勝杯”給予獎勵500元。
七,、競賽流程
1.作品申報及初賽:參賽作品須由各學院組織初評,遴選出優(yōu)秀作品,,填寫《第十三屆“挑戰(zhàn)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作品申報書》(附件1),,連同作品以及作品匯總表(附件2),以學院為單位報送校團委,,報送電子版請參看附件4,。各項作品均需報送電子版及紙質版一式一份,報送截止時間為11月5日17:00,。
2.復賽:由“挑戰(zhàn)杯”評審委員會分類別對申報作品進行書面評審,,評選出若干數量作品進入終審決賽。
3.決賽:采取封閉式答辯方式,,通過作品展覽,、答辯、演示等評審環(huán)節(jié),,由評審委員會最后決出獲得各獎項項目,;決賽時間另行通知;
4.企業(yè)家專場展示洽談會:邀請企業(yè)家參觀作品,,搭建洽談合作橋梁,,促進項目的孵化及成果轉化,;
5.公開展示:各學院組織學生觀看作品;
6.總結表彰:公布獲獎名單,、頒發(fā)獎狀,、證書和獎金;
八,、特別聲明
1.組委會將嚴格保守參賽作品涉及的技術秘密和商業(yè)秘密,。參賽者與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專利技術持有人的一切糾紛與組委會無關。
2.組委會將對作者和作品的資格進行審查,,對于不符合參賽資格或弄虛作假者,,一經查實,立刻取消其參賽資格,,對已獲獎的將追回所得一切獎勵及榮譽,,并以適當形式公布。
聯系人:束漫漫 杜顯志 莫芷彤
聯系電話:13760959870
13068679028 13026710252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 址:仙溪校區(qū)學生活動中心D11-129
江灣校區(qū)學生活動中心205
第十三屆“挑戰(zhàn)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組委會辦公室
2018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