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媒體統(tǒng)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恐怕這個數字還是偏高的,有部分人一年沒讀過一本書。在公交地鐵上,在學校在宿舍,下班回家后,只有高談闊論,看電影,聽音樂,拿著平板拿著手機打游戲的,極少有人拿著kindle或是書本看書的。但我們也不是不讀,我們習慣了刷微博刷朋友圈,這種碎片的訊息和夸張的視頻并不是閱讀,你還記得昨天在微博上看到的內容嗎?這種片段閱讀只是敷衍自己消磨時間罷了,填補無所事事的寂寞而已。
所以,非常有必要花上一下午一晚上靜靜品讀。“讀書,是隔著時空與偉人對話”,是思考與反省,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是文明文化的繼承和傳承。
但讀書也不是什么書都讀,要有選擇的讀,像網絡上那些小說,看也只是浪費時間,還影響我們的思維,讀書就應該讀經典,說到中華文化的經典就一定要提到《論語》。朱光潛曾評價《論語》,是一本絕妙的書,可終生咀嚼,學用不盡。更有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這次讀論語是第三次讀了,每次讀收獲都不同,人生經歷更多了,所處的年齡階段不同了,所領悟的內容就不同,二十歲,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已經是弱冠之年,是開始要意識到自己身上有責任的時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任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我們不可以不宏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肩上的責任重大,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事,我們有很多角色要去扮演,所有的角色都要扮演好,那這就是一種責任。
對父母,“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最近有這么一句話,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多年輕人收拾好行囊就去窮游了,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留下父母在家守候擔心。“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計算一下這輩子還能回家?guī)状危隳悻F在20歲,一個月回家一次,那只有240多次見面機會了,更何況是半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呢,用半分鐘算算自己還能見父母幾次吧,你會很驚訝,那是否覺得后悔?那么回家的幾天里又做過什么來照顧他們呢?回家時帶份禮物而不是什么也不是的鈔票;帶他們去醫(yī)院檢查身體而不是一堆沒用的保健品;即使只是做幾個菜刷刷碗在他們看來也是感動……
對朋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每日反省是否有做對不起朋友的事,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以誠相待是最基本的要求,“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我們應該成為朋友眼中的益友而不是損友。
對社會,雖不必“以仁為己任”,但“見義勇為”“見利思義”卻是要做到的。馬克思這樣描述責任感,“你生活在這里,就有規(guī)定,就有責任”,責任是一種情感而不是理性的權衡和計算。普通網民創(chuàng)建了“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微博,短短兩周,成千上萬的人參與其中,更有積極的行動,“微博打拐”存在瑕疵,但這只是開始,這是共治的體現,所有人都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我們都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和諧。人人都希望可以生活在大同社會,那就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讓社會變成我們心中的理想社會。
對環(huán)境,攤販收檔后留下厚厚的油污,工廠三廢,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海里,馬路上的汽水瓶,景點中的白色垃圾……更有人不以亂扔垃圾為恥,對宣傳標語視而不見。現在所處的家園并不只是屬于我們,更是子子孫孫的家園,我們只有不到一百年的使用權,如果不愛惜,日后怎么交給后人。科學家們宣稱地球將不在適合人居住,記住,是人不適宜在地球里生存,地球不會因為人類而毀滅,人類存在的時間跟地球在宇宙相比根本不值一提,毀滅的只有人類,對于地球來說不過是換一種生物罷了,就像我們代替了恐龍,所不同的是我們在慢性自殺。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停止破壞,讓那一天能離我們更久一些,不要剝奪后代生存的權利,這不僅僅是責任,更是義務。
至于中國近年來頻頻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我想只要相關部門都盡職盡責,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而不是互相踢皮球,包庇拖延腐敗,想必這些事件都可以胎死腹中,老百姓也不會對國內食品失去信心,下館子怕地溝油,買要怕毒膠囊,買奶粉怕喝出大頭娃娃,買米怕買到假大米……
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這樣,就拿溫室效應來說,發(fā)達國家認為發(fā)展中國家應該負更大責任,發(fā)展中國家又認為,要控制溫室效應,發(fā)達國家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發(fā)達國家也好發(fā)展中國家也好,既然問題出現了,那就該共同面對,共同解決,而不是一味的推卸責任,都應該負起責任,出錢出力。只有團結起來,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未來。
責任感是人與人交際交流的核心,人人都推卸責任,無所作為,那就沒有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人人都懷有責任感,無論在什么行業(yè),什么領域,一定可以克服困難,走向未來,也只有這樣,社會才會發(fā)展,我們的中國夢才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