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人際交往中,,時常可以觀察到一些人際交往中的行為模式,,例如在關系中過度依賴他人,、很難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害怕他人侵入自己的邊界,、在戀愛中時常會懷疑對方的真心等等,。
以上這些現(xiàn)象,都與安全感息息相關,。那么,,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依戀理論的視角,幫助大家揭開安全感的謎團,。
1什么是安全感,?
根據(jù)心理學家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安全感涵蓋了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信任,、對自己值得被愛和尊重的信念,,以及期待在需要時能夠獲得支持和安慰的期待。安全感使個體能夠更加放心和自信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促進了健康的人際互動,。在關系中,安全感是一種保證,,確保彼此之間的關系聯(lián)結和情感資源一直存在,。當你和某人在一起感到安全時,你會覺得對方始終陪伴,、支持著你,,并用溫暖和共情來關懷你,。在情緒上感到安全或對某人有安全感,是建立關系信任的基礎,。
2安全感是如何形成的,?
通過依戀理論,我們了解到安全感的形成源自早期的依戀關系體驗,,特別是在嬰兒和幼兒時期與主要撫養(yǎng)者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或主要撫養(yǎng)者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系,并獲得了持續(xù)且穩(wěn)定的關愛,,那么他們往往會在成年后在其他人際關系中感受到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使他們更愿意信任他人、樂意與他人交往,,并且能夠積極地表達情感需求,,并更容易處理關系中的沖突和挑戰(zhàn)。然而,,如果與主要撫養(yǎng)者形成的依戀關系不牢靠,,我們就會感覺到不安,害怕與別人交往,,害怕探索外界的世界,。了解依戀類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人,從而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關系,。
在依戀理論中,,存在著三種主要的依戀風格:安全型、回避型,、焦慮型,。每種依戀風格都會對個體在人際關系中的安全感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
(1) 安全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者通常能夠在人際關系中獲得較高水平的安全感,。他們能夠積極地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并相信在需要時能夠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在關系中出現(xiàn)矛盾時,,他們更傾向于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矛盾和沖突,,重視并努力修復關系,能夠靈活地應對人際關系中的差異性和復雜性,。
安全型依戀者的童年通常是在一個溫暖,、支持和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度過的。他們的主要撫養(yǎng)者往往是關愛,、支持和理解的,能夠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常能感受到父母或主要撫養(yǎng)者的愛和關心,,他們的情感表達會得到積極的回應,,家庭環(huán)境中充滿了信任和安全感。
安全型依戀者在與親密之人交往時更容易獲得安全感,。擁有安全型依戀的人在復雜的情況下,,甚至在人際沖突發(fā)生時,也能夠清晰地思考并冷靜地處理,。他們不會因為與人親近而感到神經(jīng)緊張,,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也不會引發(fā)焦慮,人際關系中的矛盾也不會導致他們產(chǎn)生戒備心理或自我封閉,。他們能夠專注于解決與戀人,、家人或親密朋友之間的問題。
(2)回避型依戀
回避型依戀的人傾向于在人際關系中顯得比較獨立和疏遠,,他們不太愿意和別人太過親密,。他們習慣于在情感上保持一定距離,不太愿意在感情上過多投入,,因此很難在情感上依賴他人,,也難以和別人建立深厚的感情聯(lián)系?;乇苄鸵缿僬咴趹賽坳P系中可能會忽視伴侶的情感需求表達,,回避解決關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可能導致關系里產(chǎn)生矛盾和不滿,。
回避型依戀者可能在童年時期很少獲得父母的積極關注,,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支持。由于父母對他們的情感需求缺乏回應,,甚至可能在童年時期很少出現(xiàn)在他們身邊,,他們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他們發(fā)現(xiàn)盡管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很難得到回應,。這種情況導致他們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感,,并且避免依賴他人,逐漸養(yǎng)成了獨自解決問題的習慣,。
回避型依戀的人通常會通過降低對依戀的需求來獲得安全感,。他們傾向于保持情感獨立和避免過度依賴他人,更傾向于通過自給自足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會在關系中保持情感的冷漠或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以確保自己不會過度地受到他人的影響。
(3)焦慮型依戀
焦慮型依戀者經(jīng)常在人際關系中感到焦慮和擔憂,。他們傾向于過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和反應,,試圖找到證據(jù)來確認對方是否真心在乎他們。他們擔心被拒絕或被拋棄,,在戀愛關系中他們可能會頻繁地檢查對方的信息或行蹤,,以確認對方的情感態(tài)度,。焦慮型依戀者時常依賴伴侶但又對雙方關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產(chǎn)生了懷疑,從而催生出不安全感,。
焦慮型依戀者在早期的依戀關系中經(jīng)歷了不穩(wěn)定的養(yǎng)育方式,。他們在童年時與母親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母親在某些時候也會給予幫助,,但這種情況并非穩(wěn)定的發(fā)生,。母親有時無法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時候出現(xiàn),比如經(jīng)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體驗到間歇性的關愛,而不是持續(xù)穩(wěn)定的關懷,。這使得焦慮型依戀的人對親密關系有需求,,但他們常常擔心這種關系會隨時消失。
焦慮型依戀者對親密關系的信任感較低,,感受到的不安全感水平較高,。為了緩解這種心理焦慮,他們通常會通過增加與他人的聯(lián)系和確認來獲得安全感,。在戀愛關系中,,焦慮型依戀者經(jīng)常需要反復確認對方是否真心愛自己,只有當對方親口承認對自己的愛時,,他們才能感到安心,。如果對方稍顯冷淡,就可能引發(fā)極度的不安,。
3如何獲得安全感,?
識別自己的依戀模式,并且以溫和不帶評判的目光來理解自己,,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1)假如你是回避型依戀
你可以嘗試與你關心的人一起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學會向他們分享你的信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你,。當你以放松的態(tài)度同他人分享自己的需求時,對方也會更愿意開放心扉,。不要害怕表達你的需求,、弱點和欲望,盡管這可能并不容易,。一開始,,你可能會感到猶豫和尷尬,但這都是很正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fā)現(xiàn)和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
(2)假如你是焦慮型依戀
自我關懷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以在你感到痛苦或缺乏安全感時給予極大的幫助,。你可以試著像對待一個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在內(nèi)心感到痛苦或困惑時給予自己同情和理解,。用一顆溫暖的心對待自己的困難和痛苦,,理解自己,照顧自己,。當我們學會自我理解,,善待自己時,我們會感受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安全,,不再迫切需要外界的認可來驗證自己的價值,。
當你感到不安時,也可以嘗試將你的情緒寫下來,。你可以在紙上自由地表達你的感受,,描述你的不安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你的行為和思維的,。通過書寫,,你可以整理你的思緒和情緒,從而減輕當前感受到的負面情緒,。
無論你是哪種依戀類型,,這都是我們曾經(jīng)在成長過程中幫助我們建立關系、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而現(xiàn)在,,隨著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寬廣,我們也可以學著用一種新的方式讓自己與這個世界發(fā)生聯(lián)結,!
轉載至:浙大微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