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碩士生導師)
姓名: 李華
性別: 女
職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二級教授
個人榮譽: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廣東省“沖補強”畜牧學重點學科帶頭人;
廣東省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珠江學者設崗學科帶頭人;
廣東省動物分子設計與精準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
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重點培養(yǎng)對象;
廣東省畜禽遺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畜牧業(yè)協(xié)會第五屆畜牧行業(yè)先進工作者;
廣東省第四屆“金博獎”創(chuàng)新突出貢獻獎;
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第十屆發(fā)明創(chuàng)業(yè)獎.人物獎。
教育與工作簡歷:
1991年畢業(yè)于四川農業(yè)大學大學,獲學士學位,指導老師:程濟棟教授;
1994年畢業(yè)于四川農業(yè)大學,獲碩士學位,導師蔣必光、周定剛、王康寧教授
2002年畢業(yè)于四川農業(yè)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博士學位,導師邱祥聘教授和張亞平院士;
2009.5-2013.5在內蒙古大學生物學專業(yè)博士后,導師旭日干院士
2011.03-2011.09 高級訪問學者,美國Iowa State University動物整合基因組中心
1994年——至今,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從事教育科研工作。其中2016.7——2020.6任佛山中科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院院長,2020.7——現在于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院長
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
從事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開展了中國小型豬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的遺傳多樣性和適應進化的研究,開展了豬繁殖性能以及豬肉安全可追溯體系的研究,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重點基金等多項目支持,獲得廣東省農業(yè)推廣二等獎1項。在家禽方面,開展了優(yōu)質雞和肉鴨的選育和產業(yè)化開發(fā)工作,獲得國家和省市項目的支持,主持培育“天農麻雞”國家新配套系,先后獲得農業(yè)農村部2016-2018年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獎.農業(yè)技術推廣合作獎(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廣東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等。發(fā)表研究論文163篇,獲國家發(fā)明專利5件,實用新型14件。除此以外,研究領域還涉及水產遺傳育種與繁殖。
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
先后完成《遺傳學》、《動物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家畜育種學》等多門課程的本科教學工作,現在主要承擔研究生《動物遺傳原理與育種方法》、《現代農業(yè)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豬生產專題》等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成功申報我校首個全國農業(yè)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培育基地。
社會兼職:
擔任中國動物福利與健康養(yǎng)殖分會的副理事長、中國動物遺傳育種學會理事,中國畜牧業(yè)協(xié)會禽業(yè)分會理事、中國家禽學會的理事等。
近5年主持項目(節(jié)選):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間性豬分子遺傳機制的解析,2021.01-2024.12,項目主持人
2、粵佛聯(lián)合基金重點項目,豬性別發(fā)育異常(38,XX-DSD)分子遺傳機制的解析,2021.01-2023.12,項目主持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豬胚胎附植定位類型差異機制解析及關鍵基因挖掘,2018.01-2022.12,子課題負責人
4、 農業(yè)部科技教育司,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專項經費項目,2017.01 -2017.12,項目主持人
5、廣東省普通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自然科學類),畜禽精準育種創(chuàng)新團隊,2020.01-2022.12,項目主持人
6、清遠市2021年度科技計劃項目專項,基于基因組育種技術的屠宰型清遠麻雞新品系培育,2021.01-2023.12,項目主持人
7、廣東省應用型科技研發(fā)專項資金重點項目,優(yōu)質麻雞新配套系高效擴繁技術的研發(fā),2016.01-2019.12 ,項目主持人
8、清遠市清城區(qū)科技計劃項目,白羽矮小蛋雞的引種與開發(fā)利用,2018-2020,項目主持人
9、2020年廣東省農業(yè)科技示范市建設專項資金項目,市級現代農業(yè)研究中心(佛山市畜禽繁育中心),2020.12-2021.12,項目主持人
近3年發(fā)表論文(節(jié)選):
1) Tan S, Zhou Y, Zhao H, Wu J, Yu H, Yang Y, Yang Y, Zhao H*, Li H*. Comprehens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hypothalamus reveals genes associated with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in pigs.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21 Jun;210:105875. doi: 10.1016/j.jsbmb.2021.105875. Epub 2021 Mar 18. PMID: 33746111.
2) Xiang H, Gan J, Zeng D, Li J, Yu H, Zhao H, Yang Y, Tan S, Li G, Luo C, Xie Z, Zhao G*, Li H*. Specific Microbial Taxa and Functional Capacity Contribute to Chicken Abdominal Fat Deposition. Front Microbiol. 2021 Mar 17;12:643025. doi:10.3389/fmicb.2021.643025. PMID: 33815329; PMCID: PMC8010200.
3) Kang H, Zhao D, Xiang H, Li J, Zhao G*, Li H*. Large-scal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in broiler chickens to identify candidate genes for breast muscle weight and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Genet Sel Evol. 2021 Aug 16;53(1):66. doi: 10.1186/s12711-021-00656-9. PMID: 34399688; PMCID: PMC8369645.
4) Chen S, Chen K, Xu J, Li F, Ding J, Ma Z, Li G, Li H*. Insights Into mRNA and Long Non-coding RNA Profiling RNA Sequencing in Uterus of Chickens With Pink and Blue Eggshell Colors. Front Vet Sci. 2021 Oct 7;8:736387. doi: 10.3389/fvets.2021.736387. PMID: 34692811; PMCID: PMC8529033..
5) Jin Y, Cui H, Yuan X, Liu L, Liu X, Wang Y, Ding J, Xiang H, Zhang X, Liu J,Li H*, Zhao G*, Wen J*.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aroma compounds in Chinese local chicken high-quality meat. Food Chem. 2021 Oct 15;359:129930. doi:10.1016/j.foodchem.2021.129930. Epub 2021 Apr 23. PMID: 33951611.
聯(lián)系方式:
Tel:13690171729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